“行業工匠”是立足本職崗位,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為國家建設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優秀技術工人和專業技術人員。煙臺持久鐘表集團有限公司就有一位一直從事與技術用鐘有關工作的女工程師——史亞萍。參加工作 30 年來,她和同事緊密合作,經過艱苦努力,使公司的產品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技術用鐘產品的技術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重點項目建設,保證國家命脈安全
史亞萍先后參與國家創新基金、火炬計劃、重點新產品、物聯網發展專項,國家級、省部級及企業級各項科研項目 63 項,主持時鐘推后補償裝置及時鐘推后補償同步方法、一種子母鐘系統及時鐘同步方法、一種鐘針位置檢測裝置及檢測方法、滑環 - 電阻式角度定位器、時鐘鐘針位置檢測裝置及檢測方法、一種電動調節閥、一種高壓氧艙、子鐘同步時間精確性檢測裝置及檢測方法等專利發明 235 項,解決了我國技術用鐘行業多年來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想突破而沒有突破的痛點。先后參與中國輕工業公共用鐘及時間同步系統重點實驗室、特種用鐘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物聯網時鐘同步技術研發中心等國家級、省級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先后參與世界級工程“鳥巢”、上海世博會、上海磁懸浮的時間服務系統、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南京青奧會的時間服務系統、中國首座完全自主產權的石島灣核電站時間服務系統、中國首條無人駕駛的北京延房地鐵線時間服務系統,京滬、京津、哈大等中國高鐵時間服務系統等國家重大時鐘工程的設計、研發100 余項。以史亞萍為主的持久“工匠”團隊研發的產品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持久鐘表綜合市場占有率達 80% 以上,連續 25 年銷量全國第一,打破時間同步系統被美、英、法、德壟斷的局面,為我國機場、核電、地鐵、高鐵等國家命脈的安全可靠運行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首創鐘聯網系統,填補國內空白
2011 年,史亞萍帶領團隊共同研發了國內首創的鐘聯網系統,提出了鐘聯網的工作流程,構建了鐘聯網管理系統架構,經業界專家鑒定,鐘聯網系統達到國際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在國內外時鐘系統領域具有巨大推廣應用潛力,被省市領導、專家贊為“是兩化融合的代表作品,也是供給側改革的成功案例”。
史亞萍做科研工作多年,在她身上體現最顯著的是“工匠精神”。史亞萍自加入持久鐘表后一直與研發人員并肩作戰在一線,在產品研發的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一會兒在調試設備,一會兒又在檢查試驗線路,或者一整天都在電腦前繪圖。研發無小事、全程都參與的工作態度深深地鼓舞了整個團隊,20 多年來,她先后作為主設計者發明了全系列大區域子母鐘系統、物聯網時鐘同步系統、基于云管理的鐘聯網系統等時鐘系列產品。
制定提案制度,解決技術創新難題
在日常工作異常繁忙的情況下,讓大家拿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改進業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定期改善的意識,即使有了意識,能轉換為實際成果的也是鳳毛麟角。她在公司起步之初就制定了完整且卓有成效的提案制度,讓部門員工立足他人工作,尋找工作改善點,并鼓勵員工之間的合作,在團隊協作中解決問題。讓大家在相互“找茬”的節奏中體會改善的興奮感?!斑@個還可以這么改?”“我怎么早沒想到呢?”諸如此類的感慨可謂不絕于耳,就這樣,她的“工匠作風”逐步被大家認同。在攻克設備、方法、工藝等一個個技術難關的過程中,她和團隊圓滿地完成一系列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及老產品的升級改造工作。針對核電廠時鐘同步系統被國外大公司壟斷,受制于國外技術等問題,她利用通信、計算機、FPGA等先進技術,研制出使用方便、運行可靠、成本低廉的時鐘同步系統,解決了困擾核電發展的這一難題。
史亞萍扎實的技術與豐富的經驗獲得社會高度認可,2013 年 4 月,被煙臺市萊山區總工會授予煙臺市萊山區“五一勞動獎章”“創新能手”榮譽;2015 年 3 月,被煙臺市總工會授予“煙臺市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榮譽;2015 年 4 月,被山東省總工會授予“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史亞萍說,這些榮譽對她來說是極大的鼓勵,也是極大的鞭策,她會繼續發揚工匠精神,為中國民族鐘表工業的發展貢獻新的力量。